流行音樂在台灣從來都不被藝術界當成一回事,不像電影或畫作,擁有某種值得被稱頌的高雅地位。但是,它卻是普羅大眾最廣為接受且認知的情感寄託對象。你可能不是那麼愛看電影或看不懂任何一幅畫作,但是你的一生中一定有那麼幾首歌,為你紀念著某段生活或感情,是讓你在聽到它的當下,就會立刻被拉進時空隧道,重新活一次的記憶。

過去在80,90年代,華語樂壇的全盛時期,台灣有好多歌手如王傑、陳淑華、黃鶯鶯、張惠妹、張清芳、張信哲、周杰倫、張宇....等,唱出了動人的歌曲;台灣有好多音樂人如陳樂融、陳志遠、李宗盛、姚若龍、陳小霞、十一郎、方文山...等,創造了雋永的作品。他們的作品,讓人們傳唱至今,也讓台灣的華語音樂市場盛極一時,遍地白金。

但是到了這個世紀,經過日系與韓流的風行、網路與數位化的洗禮,過去的銷售黃金時代不在,網路分享與非法下載分噬了唱片業的養分;製作資源不足,導致今年唱完,明年就忘的音樂充斥了KTV排行榜。知名作詞人施人誠老師就曾感嘆,在台灣終於開始重視國片重金投入經營的現在,台灣的華語音樂製作市場卻越顯疲態,因為台灣現行環境沒有資源投入培養音樂市場,多數唱片公司與歌手為了能夠持續在台灣製作發行音樂/專輯,
只有轉往大陸發展謀取更多資源資金,只為能繼續在台灣製作好音樂。

我只是一個單純的音樂消費者。但是看了這些年來台灣唱片的銷售量,也能大體感受到賣唱片真的賺不了什麼錢,只有前進大陸辦演唱會或參加商演來貼補家用的苦境。可是,問問這些唱片公司跟歌手真的喜歡去大陸辦活動嗎?就我自己身邊朋友的經驗來說,大陸民情風俗樣樣與台灣大不同,種種限制與奇怪的規定時常會讓人吃不消。加上軟體環境條件並不是很成熟,很多時候,大家都只能吃啞吧虧。〞如果可以,真的寧可在台灣就好,不要去大陸〞。朋友們總是如是說。

那麼為什麼還是要去大陸?

就像台灣電視圈近年來因為經費不足而無法製作優質節目,結果只能不斷複製外來創意,或在棚內錄製毫無養分的談話性節目一樣,要想製作出一張真正好聽又高品質的專輯,並且,還要讓更多人能夠聽到接收到,從詞曲創作、編曲/製作/錄音、封面設計、後製壓片、拍攝MV、電視/海報/各項宣傳....等,樣樣都要花錢。音樂製作人王治平老師就曾說過,像林宥嘉那樣求好心切的歌手,錄一次音不滿意要再重錄,就又是數萬元以上的費用。

發行一張專輯所需耗費的成本,其實遠遠超出我們所能想像。於是,對唱片公司來說,成本效益能不能回收就是一門功課,對歌手來說,也成為自己還有沒有下一張機會的最大考驗。而大陸正是一個遍地機會的市場,若是能在幾個大城市辦演唱會接商演,大概就可以儲存許多資金與能量,成就下一張專輯的信心。

說實話,我自己幾次去大陸聽演唱會的台下經驗都不是太美好。即使硬體環境夠水準,但欣賞音樂的文化與習慣都還在養成中。另一方面,我就很羨慕香港的音樂市場,雖然一切都是以商業牟利為導向,但是他們的確讓香港人培養出付費欣賞音樂的習慣。也因為香港人習慣聽演唱會聽得懂演唱會,也就讓歌手必需拿出更優質的內容來說服觀眾進場。而在那樣資源比台灣更有限的彈丸之地,歌手的個人演唱會可以動輒連開4~5場甚至10多場、過去各家唱片公司如正東/英皇等也會舉辦群星演唱會。雖然香港人也會感嘆,如今市場大不如前,前進大陸也成為必然的選項之一,但是當聽演唱會就像看電影一樣成為休閒娛樂的一環時,至少不會讓許多歌手與唱片公司在台灣辦演唱會時,即使明知會賠錢,卻依然得硬著頭皮,戰戰兢兢又壯烈無比的喊出做口碑或回饋歌迷的口號。

但也不是說台灣沒有機會,只是身為一個喜歡音樂的人我也會感嘆,當許多音樂人很用心的製作著感動人心的音樂時,台灣卻沒有太多市場展現它們。當然,我們有簽唱會(歌手發片時)、有校園演唱(畢業潮)、有商業演出機會(海洋音樂祭/春浪/簡單生活節/各種廠商代言)、有演唱會(小巨蛋/Legacy...etc.)、有Live House(ez5/Brown Suger...)。可是,那些演出機會是否真能撐起一張唱片的投資?

而說真的,台灣除了五月天、張惠妹、羅志祥、周杰倫蔡依琳....等這些大牌歌手/樂團能夠秒殺門票以外,許多歌手即使敢辦,也都得擔負無法回收成本的風險。音樂雖然是文化產業,但是只要是人就還是得要生活,當在台灣出了唱片卻賣不了幾張,商演或演唱會又不見得能獲利的情況下,除了KTV的版權費之外,台灣的歌手或音樂人們要如何才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,繼續製作好音樂呢?

我感覺很慶幸的是,即使台灣唱片業現況如此艱難,即使歌手必需付出巨大的努力好為自己籌存下一張專輯的資金,但是當許多產業都選擇離開的時候,華語音樂的製作重鎮卻依然在台灣,許多音樂人也依然選擇留在台灣繼續創作....

身為聽眾,我們也許會覺得自己很難有什麼能力去資助唱片業,但其實,當我們隨意的下載非法音樂,或是寧可觀看盜版演唱會影片或DVD也不願意購票進場時,無形中也許就剝奪了台灣音樂市場成長發展的資源。這些都是一種惡性循環。就好像這次林宥嘉要回來台灣辦神遊演唱會前吧,不要說是唱片公司了,就連歌迷其實都很擔心小巨蛋的票房。因為即使他在大陸已經成功的辦了5場神遊,但是不管從台灣的專輯銷售量或是媒體各方面反應,都測不出林宥嘉到底是否能不能撐起小巨蛋1萬1000人的票房。可是結果出爐,小巨蛋門票售罄,演唱會辦得很成功,專輯更是回溫大賣。這樣的結果,不僅讓林宥嘉和唱片公司建立起在台灣辦演唱會的信心,更是支持他們繼續做好音樂的最大動力。如果沒有那1萬1000個觀眾進場展現支持的力量,也許往後林宥嘉要站上小巨蛋的機會就微乎其微了....

所以,如果我們也覺得台灣的歌手真的能代言我們的生活情感,如果我們也希望能夠繼續聽到台灣有好音樂,也許就從購買一張專輯,付費下載一首歌曲,或是訂購一場演唱會門票開始吧﹗唱片業不是慈善事業,它也需要我們的灌蓋才能蓬勃生長。我們都可以為了自己享受好音樂的權利,盡一份心力.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.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